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24篇
航空   767篇
航天技术   209篇
综合类   127篇
航天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12):3206-3219
Topology optimization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obtain a lightweight structure tha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structural strength. Whether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meet the actual needs mainly depends on the accuracy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especially for a tiny Flapping-wing Micro Aerial Vehicle (FMAV) transmission system manufactured by 3D printing. In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computation efforts were undertaken to gain a reliable topology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the bottom of the transmission system. First, the constitutive behavior of the ultraviolet (UV) curable resin used in fabrication was evaluated. Second, a numerical computation model describing further verified via experiments. Topology optimization modeling considering nonlinear factors, e.g. contact, friction and collision, was presented, and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both dynamic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 Finally, detailed discussions on different load cases and constraints were presented to clarify their 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Our methods and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may shed light on the lightweight design of a FMAV.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三维内转进气道的内收缩流场与圆锥前体的外压缩流场的良好匹配,提出了一种双模块下颌式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Double-modules Chin Inward-turning Inlet and Conical Forebody,DCII/CF)一体化设计方法,获得一种新颖的双发并置、侧向安装的DCII/CF一体化布局。针对该布局形式,开展了DCII/CF一体化构型与传统的单模块内转进气道/圆锥前体(Single-module Inward-turning Inlet and Conical Forebody,SII/CF)一体化构型的数值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CII/CF一体化布局不仅为内转进气道提供了优秀的前体附面层排移效果,还有效避免了传统SII/CF布局中前体附面层与进气道内部流场之间的相互干扰。在Ma∞=6.0设计状态,DCII/CF一体化布局的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相较传统的SII/CF布局有了显著提高,从0.403提高至0.482;但由于前体附面层的排移,该布局的捕获流量略有降低, SII/CF的流量系数为0.956,该布局则为0.917。而在非设计状态,该布局形式同样具备较好的总压恢复性能,在Ma∞=5.0与Ma∞=4.0的总压恢复系数分别达到了0.586和0.682,明显高于SII/CF的总压恢复系数0.507和0.619。  相似文献   
3.
对利用3D资源在快速开发虚拟环境系统中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开发虚拟环境系统的过程中,复杂模型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仅仅利用OpenGL函数编程来实现仿真是很困难的,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利用3D资源进行3D文件读取和转换的两种方案,分析了虚拟环境中复杂模型的建立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并对数控车床的仿真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逆向工程中实物数字化技术、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曲面重建技术、重构曲面的评价和检验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是四维飞行性能管理系统的核心环节-飞机在终端区域内的四维下降技术,首先探讨了基于常值航迹角的定常M数/指示空速下降飞行技术,论述了其高度剖面的构成与特点,通过尤拉积分方法求解飞机运动方程,实现了高度冲面的解算。其次开发了对速度剖面的迭代过程,选取原则及方法。本文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还开发了满意的仿真软件,一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接口良好、通用性强、运行速度快、视觉效果良好的三维图形元。以设计某型无人直升机三维图元为例进行了详细测试和实际应用 ,收到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D- R定位算法在理论上可以用于定位。在实际工作中 ,用户的定位精度是进行定位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文中主要讨论 D- R算法本身固有的定位误差。首先根据 D- R算法的定位公式推导出算法的精度误差因子。然后根据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工作过程 ,确定了影响用户定位精度误差因子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对精度误差因子的影响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证明 D- R定位算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满足用户对定位精度的要求 ,用户精度误差因子可与现有的 GPS系统相当。  相似文献   
8.
层合顺序对各向异性层合阻尼结构动态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各向异性设计引入层合阻尼薄板中,主要对几组阻尼层交替层合与集中阻尼芯层层合的各向异性阻尼结构的内耗和刚度的温频特性进行实验研究。为各向异性层合阻尼结构理论和轻量化高阻尼设计奠定基础。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0-70℃)和频率(1~200Hz)范围内。交替层合度影响不一定,结构的内耗和刚度的温度特性均优于集中阻尼芯层结构;而频率对结构内耗和刚与具体结构参数和结构总层数有关。  相似文献   
9.
聂毅  余雄庆 《宇航学报》2006,27(6):1369-1372
隐身结构是指由蒙皮和多种内部材料组成的、能满足承载要求、并具有明显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的结构。目的是探讨在常规布局飞航导弹上采用隐身结构的效果。以某常规布局飞航导弹模型为背景,设计出两种翼面隐身结构方案,并将这两种翼面隐身结构方案分别应用于飞航导弹模型的弹翼。应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法)建立了飞航导弹模型电磁散射数值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手段,计算、比较和分析了含有翼面隐身结构的飞航导弹和普通全金属飞航导弹的RCS值。数值仿真结果显示,与普通飞航导弹相比,这两种翼面隐身结构在许多方位上均能有效降低飞航导弹的RCS值。  相似文献   
10.
智能天线结构模糊自适应变形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登云  夏人伟  赵国伟  赵豫 《宇航学报》2006,27(2):245-249,267
基于dSPACE半物理仿真系统和所研制的压电作动器,设计并构建了智能天线结构实验平台,进行了结构变形控制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常规PID作为基本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将两种方法对应的不同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给的实验条件下,基于压电材料可实现对智能天线结构变形的控制,作动器控制变形量最大可达166μm;两种控制方法均可对结构变形进行控制,模糊自适应方法的绝对位置控制精度达到±0.5μm;应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对结构进行变形控制,较之常规PID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系统响应的超调量,缩短稳定时间,提高控制精度,得到更好的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